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百科 > 莫言:没有原创,AI的进步会大大减少 正文
时间:2025-11-12 05:27:49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百科
中新网淄博10月13日电 题:莫言:没有原创,AI的进步会大大减少作者 周艺伟 王峰“AI创作势不可挡,而且能力越来越强大。但是毫无疑问,如果没有原创,AI的进步会大大减少。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诺贝
中新网淄博10月13日电 题:莫言:没有原创,莫言没AI的原创进步会大大减少
作者 周艺伟 王峰
“AI创作势不可挡,而且能力越来越强大。减少但是莫言没毫无疑问,如果没有原创,原创AI的减少进步会大大减少。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莫言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13日在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原创如果没有作家不断产出原创,减少AI数据库的莫言没作品数量会随之减少,其进步也将失去核心支撑。原创
莫言表示,减少只有不断地注入原创“活水”,莫言没AI数据库才能保持着澎湃的原创水量,反之则会失去活力。减少他呼吁AI开发者为AI生成内容添加不可去除的标识,使读者能够轻松辨识,“这样才能鼓励原创、推动文艺创新,让坚持原创的人感受到自身价值”。
10月13日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出席新大众文艺座谈会。周艺伟 摄“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,网络文学、网络短剧、民间自制视频等文艺形态不断兴起,新大众文艺应运而生。”在莫言看来,新大众文艺具有平台基于互联网、创作门槛降低、内容贴近生活、形式简洁自然等特征。
作为严肃文学创作者,莫言近年来也积极拥抱互联网,开设公众号、拍摄Vlog、与AI共创小诗。他与友人合办的“两块砖墨讯”公众号,六年来已发表270多期作品,记录旅行、观展、读书等艺术实践,单篇阅读量常常突破10万;“莫言”公众号则侧重分享他的过往作品片段和近期工作动态,也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。
采访中,莫言提到,今年春天,他在青岛赶集时,朋友随手拍摄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数百万点击量。“这种来自生活基层的‘无创作的创作’,效果反而比精心构思的作品更好,因为它自然、真实。”
“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创作方向,既可以像穿着长衫的古人般以传统方式创作,也可以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。”莫言说,这种多元创作并非“人格分裂”,而是体现了个体在文艺表达上的丰富性。
针对当前网络文艺内容良莠不齐、模仿抄袭等问题,莫言在接受采访时强调,文艺创作要规范化,“网上也应该有它的规矩,我现在看很多短视频,也在互相抄袭,这肯定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。网络上应该提倡原创,提倡来自生活的一些作品。”新大众文艺若要真正被民众接纳和喜爱,创作者必须与生活建立“直接而密切”的联系,将百姓关切和社会热点作为创作焦点。
谈及创作理念,莫言认为,新大众文艺要注重“接地气”和“经典焕新”。他以《聊斋志异》为例说,蒲松龄的作品虽用文言著述,但素材源自民间,故事充满生活气息。其中,《罗刹海市》的故事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广受欢迎,正是因为新作品联结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,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莫言表示,新大众文艺创作一方面要打造接地气、与百姓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作品;另一方面,改编经典要赋予其当代性与现代性,将当下生活认知与古典作品融合,让老故事焕发新活力。(完)
冬天,适合重逢,更适合相拥2025-11-12 05:19
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珍贵文物再现古代纹饰之美2025-11-12 04:38
华裔青年企业家相聚上海 探“人工智能+”新路径2025-11-12 04:26
【民生调查局】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 消费者买旧不买新?2025-11-12 04:15
宁夏新能源外送再添“主动脉” 330千伏川望Ⅰ线正式投运2025-11-12 03:55
获评文华奖 赵文瑄第一时间感谢莫言“写了好剧本”2025-11-12 03:35
【民生调查局】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 消费者买旧不买新?2025-11-12 03:30
莫言:没有原创,AI的进步会大大减少2025-11-12 03:14
俄乌激战红军城,数千乌军正陷入重围2025-11-12 03:10
【民生调查局】始祖鸟,口碑塌了?2025-11-12 03:10
(第八届进博会)2025全国“丝路云品”电商月在上海启动2025-11-12 05:14
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亮相中国非遗馆2025-11-12 05:11
【民生调查局】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 消费者买旧不买新?2025-11-12 04:41
创新岭南文化表达 舞剧《醒·狮》斩获文华剧目奖2025-11-12 04:39
债市“科技板”落地半年 发行规模达1.38万亿元2025-11-12 04:37
“亲情中华·豫侨同缘”文艺演出在悉尼举行2025-11-12 04:31
内蒙古艺术学院《北疆沃野》奏响“春华秋实”开篇乐章2025-11-12 04:24
专访白举纲:相信自己,没人能拦住你前进的步伐2025-11-12 04:23
(文化中国行)千年宋陵四季“走红”背后:历史和农耕“活态”共生2025-11-12 03:44
东盟文化艺术创作季(第六季)国际展在厦门开幕2025-11-12 03:15